2006-07-12

由批評到溝通,由美形到唯美(下)

原文還有一段介紹動漫的美形潮流,不過內容有點過時,就刪去了,以後有機會就再補一段吧!
(由於文章有點長,關於美形和唯美的部分就放到這邊去了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明白一個蠻流行的說法:“但凡要在市場上佔一席位的,少不免都講求門面,管他內餡鮮不鮮美,包裝漂亮的才可叫看官們解裛,所以先照顧了賣相才說。這等說話小的未夠資格質疑,但事實擺在眼前,反其道而行的也能來個大熱賣!對他們來說,畫技不是唯一的實力所在,當故事或所表現內容的吸引力,來得比畫面包裝的吸引力更大時,識貨的讀者沒可能本末倒置吧!

若批評一套漫畫作品是只看到畫面上的長短,而忽略了內容的所在,那麼作品的滋味,真可惜只享受了一半。其實論欣賞性,故事也好、畫技也好,其實還不過是一部分而已,關於大師們如何鋪陳情節、如何展現其獨一無二的風格、如何塑造其角色性格、更甚是如何表達其親身經歷的人生哲學,閱讀漫畫從來就不單是“看圖識字”般的消費式作業,我絕對有理由相信,各位兄弟姊妹皆會認同,閱讀漫畫除了是一種娛樂之外,也是一種須運用腦筋的智能活動。

老實說,當創作上走的不是美形路線,觀眾緣難免偏薄,但那頂多只是個人創作取向問題,從來不是畫技出了問題啊!換一個比諭說:若所有懂得“咿咿呀呀”的人都可以唱得起[浮躁]這專集內的歌,那麼天后王菲靠甚麼來賺我們口袋?那百多塊錢?

話得要說回頭,非畫技至上的作品可以大受歡迎,但面對相貌端好的可人兒,又有誰會置諸不理呢?而且美形主義也不乏其內函之所在,只是可有被讀者發掘出來吧?其實也有不少要求畫技及內容兼備的讀者,美形主義仍擁有不少生存空間,何況也有不少作者亦以創作美形人物為樂,既娛人且娛己,直是雙重收獲。只是美形主義也有廣義跟狹義的分別;若混淆不清,誤會其中內函,徒增他人笑柄而已!

廣義的美形主義其實指[唯美主義]:其歷史可追索至上一個世紀未的歐洲(特別是英法兩國),當時興起的為文藝而文藝思潮,孕育著一種拒絕為道德教誨而創作的思想風氣,評論家羅斯金,設計家莫里斯及作家王爾德就是這思想的代言人。當這風氣漫延至繪畫上,就成為一類:追求精巧秀麗的視覺效果,畫面上充滿悅人感官的裝飾圖案,輕巧、頹癈、享樂是其中的致極。其中有兩三個流派特別值得一談,首先要介紹的是【象徵主義】,這原先是源於德國的一種文學主張,認為凡一般文藝內容都先得化成具藝術性的意象,即所謂詩意,才能顯出其文學上的價值。在美術上則演變為各樣內心風景的抽象展演,各種象徵亦化成不同的裝飾圖形出現。在同一時期的英國,一種清新甜美的繪畫風格冒起,稱為【拉菲爾前派】,本來是一個以簡樸而寫實的繪畫思潮,但一方面受到象徵主義影響,而呈現浪漫詩意的內容;另一方面又受到【美的社會】思潮波及,企圖以美的感觀來改善人類的精神面貌,成為一個唯美浪漫的創作風氣。而受到這風格影響,在法國、奧地利及捷克等地都興起了【新藝術(Art Nouvelle)】風格,其實也算是現代設計的第一波,就是將【美的社會】思潮更具體化,將各式新穎流麗的裝飾圖案加進所有生活用品之中,特別以建築有關的造型為主,因為建築是最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,因此最能帶出美感陶冶性情的能力。由這方面來看,【唯美主義】也有其內函及生活上的意義,並非一味毫無營養的自我沉溺。

其實自已的品味蠻接近【唯美主義】的風格,但不想單被其局限;我所喜愛的漫畫家如:山田章博、多田由美、萩尾望都、皇名月、沙村廣明,每位大師造形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美態,每位都有其超一流的熟練畫技表現,各自有其深入的主題內容表達,但都不能用“主流美形”來規限之;還有:大友克洋、"土反"口尚、大和和紀等巨匠,其畫技表現甚至可脫離甜美造形而表露出來;這些都是我最愛中之最愛,要是都將名單寫下來,恐怕也是再多兩三千字也寫不完!

寫那多根本也不過是說:美形與否當然無罪,只不過作為欣賞人,本身如何超越畫面,去發掘一個更廣闊而且深入的漫畫世界,以達成在創作上【獲得溝通】,這便是本話題中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東西。
[全文完]

由批評到溝通,由美型到唯美(中)

(由於文章有點長,中半段以批評和審美為主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再是單純的如何分辨美醜,而是學習接受不同的審美標準,明白不同的審美標準是如何形成;同時也需要明白,審美標準是有分開能衡量的,及不能衡量的。

甚麼是不能衡量的呢?一切由主觀愛惡出發的都是不能衡量的,舉例說:我不喜愛某某人的作品,因為他的造形不討我喜歡?他品味令我討厭?故事不對我胃口?他的作品太血腥不合我看。我們不能說這些意見不對,充其量懷疑對方的欣賞水平不夠。因為這些感受都是來自直覺,而直覺是不受客觀意志影響的,亦難以學習得來,雖有跡可尋但無定相,因此是無法衡量的。

但另一方面又有甚麼是可以衡量的呢?一切透過“知識”而得來的審美標準是可以衡量的,舉例說:[畫技]絕對是屬於知識的範圍以內;除非心目中定義的“畫技”跟大家理解不同,另有所指,這便歸到上述章題三的溝通問題了。

上述那一連串有關“美形”及“畫技”的質問倒不只為了爭辯,反過來說,這些質問不也是為了理解謂的“畫技”而問的嗎?這也是為了溝通作準備的。畫技上的批評及審美標準雖然五花八門,但也有一般的應用方法,先由學習的進程來作個觀察吧!

習畫不都是先由畫材及物料的掌握開始的嗎?使用的無論是任何一種畫具:水彩、鋼筆、油畫、COPIC、粉彩、色鉛筆、廣告彩,甚至電腦也好,都需要掌握其特性,能將物料控制自如?才能踏進繪畫之門。再而學習線條的繪畫,需掌握到流暢準確而且利落的線條;練習彩稿的就當認識配色慨念,才可以我手寫我心。跟著便要認識物體的立體感及遠近透視,令平面亦可表現視覺上的立體感。不少得的是各種物件的質地及肌理的刻劃,加強畫面的質感。學習人體的比例結構是
學習漫畫的必然階段,始能表現人的形象。為了令人物生動,了解表情動作甚至人體的肌肉解剖結構,就是繪畫人物的進深認識,更是學習漫畫的重要課題。再來,畫面的構圖、色調及層次運用也不能忽略,令畫面更耐看也更有變化。層次再高的,學習氣氛及特別效果的營造,令畫面更有說服力及感染力,甚至將氣勢及逼力都表現出來。當然,學海無涯,有進取心的人要學習的那單只這些?不過一般人對畫技上的要求,都脫離不了上述範圍。

畫技應要求到甚麼水平才算及格呢?或許從來沒有標準答案,但完全的“因人而異”又太不負責任。就我個人見解,撇除商業要求、讀者對像、風格流派等影響,純綷作為一個畫者來說,首要的是畫面要有說服力,表現的東西可清楚給人家辨認,造形清淅不含糊,構圖主客分明;這是一個有表現力的畫者最是基本的要求。

有上進心的畫者會要求自已的作品能表現出理想的“典型”,何謂理想的典型?舉例說:人要有人的樣子,所以要對人的各種特徵有所認識比較,找出最有代表性的作為典型(人體比例的觀念也是因此而來);如此類推,男人有男人的典型,女人有女人的典型,小孩有其典型,老人也有其典型;同樣地高矮胖瘦等外型、豪秀猥雅等氣質、慧狡善惡等神態,也必有其典型的表現方法,能掌握典型而表現出其說服力的,始為畫技熟練者。(或許在此強調一點,畫技上以熟練與否來評定,似是較合理的做法。)若是一個畫技不精的人,根本沒有可能完全達成以上的要求(若果有這樣的一個畫者存在,真的要麻煩各作告訴我)。當然也會有反典型的情況發生,但如果沒有典型作基礎,又如何去反起呢?

若果話題就到此為止的話,這討論可白費了大半,當中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。這事情若用老生常談去說,就是:不要以貌取人。對應現在的情況,其實說的是:就算畫技是屬於欠佳的一類,是否就沒有其他可取之處?或者就將當今市面上流行的漫畫作個觀察吧!當然,純綷以畫面或畫技取勝的仍大不乏人;但以上述的一套畫技標準來看,小丸子、小新、麥嘜、稻中乒團甚至謀圖一雄(對不起,把謀圖大師也扯下水)的諸作品,理應沒人愛看才對,但為甚麼以上的作品全
都大受歡迎,甚至成為了經典?(待續)

由批評到溝通,由美型到唯美(上)

好久沒有更新這兒了,就趁著早陣子整理舊文,順便找些比較有意思的貼上來.說起來這篇文章也夠老了,差不多是自己開始上網時打下來的文.也罷!反正修了一下內容後,說的東西仍未過時哩!何況開這部落格的目的就是用來放文,就請看倌們花點耐性看吧!
(由於文章有點長,上半段以溝通為主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近來感到有些異樣的迷惑,都是關於漫畫作品?,“美形”在欣賞過程中所佔的是怎麼樣的位置?對作品的溝通又帶來怎麼樣的影響?
事緣在某個同人誌販賣會中,見識到不少新興的同人誌團體,更有不少年紀不過雙八的小女生,動輒以美形作品取向來標榜自已,但內容上頂多是替其偶像吶喊助威,然後再踐踏其他“非美形”取向的創作,終究其精神層面還是落空了。當然“哪個少年不輕狂”?自我主張自不然是青春無敵的附屬品,但造成同人誌的讀者群也呈現狹抑的視野,這正是筆者所擔心的情況。始終筆者所相信創作終極意義就在於:“表現自我而達成溝通”!兩者都需並存,缺一不可,既無欠缺表現之溝通,亦不可能有缺乏溝通之表現。獨尊美形不正是真空了溝通的部分嗎?所以本文就先由“溝通”下刀!

相信自從神話中的"巴別塔事件"(人的口音被擾亂)開始,人的溝通便困難重重。許多時候字眼上是相同,但在人的心疧?,卻因為不同的經驗而投射出不同的意義,最重要的描述我們可以在小說[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]其中一章"誤解辭典"中找到例證。上述的情況其實不能說明些甚麼,但也談到溝通之困難。so....原來我們的言語是如此無力,如此不可靠!

既然言語溝通是如此困難,那麼我們還可倚靠甚麼?看來唯有倚靠"互相對話"的決心,一種開放內心,不佔對方上鋒,以平等共對的態度,探索對方言語背後的真正意義。而大家真正要提防的正是各種“意氣”和“自我防衛”;前者令自已處於高姿態,而看不起與自已柤異的人,惡化的話就變成自大;後者則會成為自我封閉的雛形,進而拒絕接受其他意見。兩種情況都只會造成個人的思想退步。不過當仍有人不了解對話的可貴,及溝通的喜悅時,心中難免就有上面所說的悲哀了。

明白到溝通上所面對的各式情況,我們也就有了較健康的批評心態,畢竟每一個個人的意見、評價及品味,均牽涉到批評的心態,可想而知這亦是溝通上甚為重要的部分!但具上述的平等開放心態是並不足夠,若作出的批評過於籠統而簡化,實在也是某程度上的“不負責任言談”!

當我質疑太簡化的批評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時,重點是放於"太簡化的批評"上;不論讚或評,有足夠的理由支持才是重要。其實就算是讚賞,馬馬虎虎的讚詞也是不負責任的;只是讚賞所背上的責任輕得多吧了。為甚麼批評(尤其負面的批評)責任較大?我有這樣一個看法:當我們批評人,其實就是在教育別人,在提醒別人去發現他自已的缺點或過錯,從而有所改進而得益;若果我們提供的意見有差誤,又或是語意不詳,令人家的發展錯亂了;那麼我們的批評,難道沒有需要負上責任的地方嗎(當然,受批評的人自已也要負上部分責任,他也有責任分辨出那些意見對自已有利而那些無益)?當然就算作出讚賞的也有其責任,因為讚賞的會有其主觀之處,他的欣賞可能正是會害了受讚賞者的地方;只是因為讚賞是先認同對方,而逃避了修正他人缺點的責任,少冒一個險而已。對於作畫上不足之處並無具體說明,故此意見反令當事人受到困惑,破舊後沒有立新,這怎能稱得上為“沒有不負責任”呢?

(在這兒再提出一個paradox,作出批評時,我們無論讚賞與否,其實都是在一種指導人的心態下進行,這是正常的心態.但相對而言,我們在欣賞時,可否換成一種虛心的態度:“學習”的心態去進行?因為能夠在欣賞時倒空自己之前的欣賞經驗,不單讓自己更容易投入作品之中,也讓作品的優點與自己共鳴,在生活上或創作靈感上反思自己,會比高姿態地檢閱作品的不足更易讓自己得益.)

批評源出於欣賞,因為欣賞所以我們培養出審美眼光,因此不難形成形形色色的審美標準。這兒有一個有趣的paradox(反論),美感欣賞一方面是很主觀的,我覺得某事物順眼,當然就是美,反之就不美,甚至是醜;但當各種審美標準一但形成,就需要將各種主觀標準化成客觀標準了,做法不外是將各人心中衡量美的一把尺取出來比較,然後再“民主”地以大眾收服小眾,以求將美感標準化;可是[美]到底是一種感覺,也不可能變成實用的東西,是捉摸不定的,將美感單一化更是徒勞無功,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更多新的審美標準,能夠做到的就只有將這些標準分類,以求能找出當時的主流標準,對當時的影響力及預測未來的發展,才能夠評定被欣賞的事物價值上的高低。(待續)